我的孩子不想上学,老师,孩子不上学应该怎么办?”
小学和幼儿园都在不到一个月前开学。在新浪的“亲子俱乐部”,我收到了很多家长的私信,要求解决孩子不愿意上学的问题。在私人情况下,父母也向我寻求帮助。似乎很多家长都遇到过这个困难。这些家长都表示,他们使用了各种方法:劝说、引导、诱惑、胁迫,有的孩子不情愿上学,有的“不妥协”——不上学就是不上学。
看来这个问题真的很严重。
为什么会这样?过去,学生最郁闷的事情是学校放假——没有玩伴,没有同学和老师,尤其是父母要上班的孩子。现在怎么变了?在家好玩吗?还是学校变得很糟糕?
一个拒绝去幼儿园小班的女孩告诉我:“老师说幼儿园很好玩,幼儿园老师就像妈妈一样,欺骗人,老师一直走来走去,玩具很少很旧,有的孩子哭,一些当我打人时,我拿了一个玩具然后把它拿走了。”小女孩说着,委屈地哭了起来。
在幼儿园校长的安排下,我看到三个新生的孩子哭着找妈妈。老师鼓励他们和孩子们一起玩,但他们只是哭着不接受。感觉花园里的气氛有些压抑。课堂是否太标准太严肃?为什么不给小班一个“儿童乐园”或游戏室,给刚参加集体活动的孩子们呢?不是老师不关心孩子,而是忙得没办法。
当然,大多数幼儿园都不是这样,但是孩子的不适感还是很常见的。
至于小学,三年的集体生活,孩子适应应该没有问题吧?走访了一所“名校”,发现并非如此。在一、二、甚至三年级,还有很多孩子不想上学。他们不像幼儿园的弟弟妹妹那样可以公然哭泣,只是撅嘴,一脸忧郁。可想而知,这些孩子经历了内心的挣扎和情绪的失控,在父母的劝说或压力下才勉强“屈服”。
上学有那么痛苦吗?
不该埋怨家长、也不该埋怨老师
在微博上,读到家长的痛苦与焦虑的申诉时,大多数博友的回应都是善意之中夹杂埋怨的:善意是劝家长保持耐心,然后说两句应该提前训练孩子适应新环境,提高社会性活动能力。这些话当然对,但解决不了家长的燃眉之急。在幼儿的成长阶段,父母为孩子的上学提前做好各种“功课”,这是必需的。我们的家长也许多了一些算计而少了对孩子心灵成长的基本理解。我说的“做好各种功课”指的是帮助孩子适应环境、扩大生活领域和提高自控能力及接受新事物的兴趣、勇于尝试的智慧;但多数家长却着眼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把孩子的成长空间压缩在学习——写字、读书、上特长班,将孩子“封闭”在自己设计的跑道之中,这样,孩子脱离了自然成长的空间,一旦变换轨道,他们就不知所以,也就不敢、或者说没有能力往前走了。
就我的观察,家长们在孩子不愿意上学时的反应,一般有下列几种:
1.求:用感情攻势恳求孩子听话、用物质或作为条件交换。
但在缺失安全感的孩子面前,这些代价的诱惑力很有限,也许短暂地“听话”可以做到,但心理上的抗拒或情绪上的抵触并未消除,厌学或畏忌上学的负面情绪使他很难融入群体生活中,“经常不愿意上学”逐渐成为常态。
2.怨:埋怨孩子不争气、不长进;也埋怨幼儿园或小学老师不尽责。
“埋怨”会渐渐织成一张网,把孩子罩在里头,让他看不见光。对于幼儿,什么叫“争气”?什么叫“长进”?没有实际的体验,本来就不甚了了,现在却被爸爸妈妈当作坏孩子般攻击谴责,更增加了内心的恐惧和不安。而对于老师,爸爸、妈妈的抱怨中更给他传达了“靠不住”、“不爱我”的信息,于是就更想逃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