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从家里偷窃钱财挥霍,家长如何教育才能避免孩子以后不犯罪?
青少年犯罪率持续上升,对未成年人造成无辜者伤害的案件时有发生。学生可能会认为,我们的学校就像是一座象牙塔,而法律和罪行却是那么的遥远。事实并非如此。
根据统计,目前我国25岁以下未成年人的犯罪已超过70%,青少年犯罪逐年上升,每年新增的未成年人数量已达到十五万。
他们也曾经像你这样,怀揣着五彩缤纷的梦想,但遗憾的是,他们的梦想还未开始,就已经坠入了万丈深渊。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除受到一些外在因素的影响外,还与其自身的不良生活习惯有关。
事实上,身边就发生过类似的事情:一个五年级的小男孩的母亲向我诉苦,说她的儿子在10天之内,偷偷地拿走了4500块钱。
对于自己的孩子,许多父母都感到难以置信,感到愤怒,感到羞愧,害怕自己的孩子有问题。
有“偷窃”行为的孩子,家长如何教育才能避免孩子以后不犯罪?
首先、理解孩子为什么会“偷东西”我们要理解孩子为什么偷东西。其实这个“小偷”不是在寻找他所偷的东西,他是在寻找一个人,他是在寻找他的妈妈,只是他自己不知道这一点。对这个孩子来说,偷来的那些东西并不能带给他真正的满足感,他在找他缺失的东西。
正如那个五年级的孩子,当妈妈问:“你为什么要这么做?”孩子的回答是:“因为你对我不温柔,我要报复你。”
所以,当孩子出现偷东西的行为时,家长一定要静下来想一想,我的孩子在寻找什么?我有没有给足孩子安全感?我有没有为他着想过、体会过他的感受?他需要我哪些方面的关注和支持?
其次、不要对孩子贴标签,正面引导孩子
当孩子出现“偷窃”行为后,也许家长因为道德感的约束,害怕别人异样的眼光,会不明原因对孩子横加职责,给孩子贴上道德标签,急于为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殊不知,这种做法,会让孩子的类似行为越发严重。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步,正面引导孩子:
1.父母在得知自己的子女“偷窃”之后,要能够坦然接受这种事情;
2.父母应该与孩子进行良好的交流,了解儿童“偷窃”的理由以及他们对父母的期望;
3.用温和和明确的方式告诉你的孩子没有得到你的许可是不对的,如果你想要,你必须得到他的许可。
4.多关心孩子的成长,给予他足够的关爱。
就像第一次那样,父母经过心理辅导后,了解到:“这个年纪的孩子,道德意识还处于萌芽状态,根本不知道“偷”。”
只有这样,父母的忧虑才会减轻,并用正面的心态来指导他们。
所以,如果父母知道了孩子的“偷东西”,并且对他进行了积极的指导,帮助他找回自己内心中的“缺憾”,那么,他就会意识到,自己最害怕的事情,就会烟消云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