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种教育活动,都有其自身独有的特点。而心理健康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它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的一种教育活动。
根据这个特点,青少年学校提示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要客观、科学地判别学生的心理问题
在对学生心理问题判别上,要坚持把科学的心理健康标准和客观、科学的心理异常判别手段结合起来。在这一原则下,要正确掌握中小学生的正常心理特点及发展变化规律,正确看待学生的各种行为表现。
例如,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自控能力低是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特点,不能简单地视好动为问题,认为好动就是多动甚至多动症。并且要深入全面地了解学生,这是发现、判别及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前提。还有,必须慎重区分和对待学生的心理问题,切忌乱贴标签、乱发议论。
要掌握基本的心理学原理和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点
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是我们开展工作的立足点,心理学原理则是指导我们开展工作的方法论。青少年期是指11、12岁到17、18岁这一时期,大致相当中学阶段。青少年是个体从童年向成人发展的过度期,是人生中的“疾风怒涛”的时期,也是智力发展的快速期,具有矛盾动荡性。亚里士多德认为是:“暴躁、易发脾气、易于为冲动所驱而失去控制。”在青少年时期,青少年的生理、心理、智力都有很大的变化,自我逐渐形成。但个体身心还很不稳定,情绪与情感的两极性明显。
青少年期是最容易出现心理行为和行为异常问题时期。这是青少年的基本心理特点,把握好这一特点对我们开展团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我们还要把个别与一般相结合,对个别学生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遵循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开展好团体和个别的心理健康教育。
建立科学的学生心理档案
学生心理档案有一个特点是系统性和连贯性。我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时的需要,而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作。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有利于我们实行连贯性的跟踪教育。学生每一阶段的心理状况作为档案保存下来,方便我们进行比较和分析,从而制定科学的教育计划,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要正确认识心理咨询的教育性
不能把咨询者必然地与病人联系到一起,视之为有心理病的病人。在心理咨询中里要淡化心理学概念,恰倒好处地应用心理学原理,抛弃某种概念的典型“范式”。同时,不能把心理咨询与我们日常所说的“思想工作”混为一谈。要利用利用心理学原理和恰当的心理咨询模式帮助咨询者走出困境。
只有在结合心理学基本原理和正确运用科学的方法的基础上,再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问题,这样才能为较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提供现实的可能性。在学校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在本校可提供的资源上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有计划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有攀比心理,制定一些过高或根本就实现不了的目标,应因校制宜,发展科学的教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