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以来,身为跨世纪初中学生却存在着一种严重的厌学心理,这一问题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思考,同时,也值得社会及家长们的关注。这种心理主要表现为厌学、厌学、厌学、厌学、厌学、厌学、不主动、被动或根本不愿接受老师的教学,课堂上不注意听讲、走神、捣乱、睡觉…对一切学习活动如操练、作业、考试等漠不关心,甚至不学混学到辍学。例如强迫其学习,就会有痛苦、紧张、焦虑的情绪出现,或言语冲突和无所谓态度。为什么会厌学呢?
1.缺乏理想的志向,“混”字当头。梦想是一个人奋斗的动力,但是一些初中生对当前的升学甚至就业产生了困惑和迷茫,看不到求学的出路,以为上学也无用,最大理想就是混三年,拿个初中毕业证。有些学生自己不愿去上学,但是迫于家长的压力,只好到学校里混。上了学,上不了学,上当了。也有一些学生上学只是为了找个伴,既可以逃避父母的唠叨,又可以逃避父母的唠叨,把学校当作避难所,而非求知之地。同学张某说:“上?又考不上,考上没用,不如早点赚些钱?要不是怕挨打,早没上学。”
2.成绩不佳而失去应有的自信。初中生成年感非常强,他们非常要自尊,非常要“面子”,但缺乏足够的自信,自信是自尊的先决条件。有的同学由于成绩不理想,跟不上课堂,随着老师讲课内容的不断深化,他的负向积累也越来越多,因此而苦恼,伤心落泪。以为学习不能给自己带来快乐,只有失败后的烦恼和自卑,非常要“面子”而不能找回“面子”,他们上学只能使自己“丢人”,几次失败之后,信心就开始厌学。女孩万某,只是因为自己的成绩不好,觉得自己各方面都不好,不管外貌还是家庭,太丢人。
就在几次想要上学的时候,老师的父母几经补救,仍未挽留,早退了。“不去学校,这在心理上是一种自我解脱,”她说。
3.适应性和心理承受力差。初中学生带着喜悦踏进了中学的大门,但面对他们的是比小学紧张得多的学习,严格得多的纪律,丰富多彩的课程,一张张陌生的脸孔……特别是学生,初一离开父母,独立生活,饮食起居很不适应。心烦意乱、失落、思乡百感交集,觉得苦是累,是不顺心,于是就产生了心理「重负」,只有用弃学回家来摆脱,即使不弃学,也总在消沉中学习。例如学生何某,入学仅一个星期,就「打道回府」,原因很简单:中学太苦、庄重,还不如小学轻松,自在。
4.学业不以兴趣和好奇心为重点。这个季节年轻人好奇得很。其中一部分家庭富裕,拥有高科技的现代游戏玩具和影视器材,这些学生对此抱有好奇和兴趣,有些虽然家庭并不具备,但他们会到游戏厅、录像厅里寻找乐趣,以满足好奇。相比之下,学校看上去似乎很穷,没有或很少有电化教学手段,再加上学校注重抓教学,但缺少丰富多彩的活动,以致吸引力和凝聚力不够。这就导致了学习兴趣的偏离。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学们对课程失去兴趣,对学风不感兴趣,又怎么能不厌学?生吴某,家中高档摩托车,家用电器一应俱全。如问其父亲年龄不知道,但问他摩托车的品牌和驾驶,游戏机的玩法,无一不懂,是什么功课?功课不做,上课不听,任您苦口婆心教导,开导,即不开窍,关键是不感兴趣,名副其实地心不在焉。
5.逆反心理是一种怪癖。初中学生比小学生更追求人格上的独立和平等,不仅要求学生平等,还要求教师平等,希望得到教师的信任和理解,这是初中学生的共同愿望。但是,有些教师在育人过程中,经常忽视这一点,对学习不好或犯错误的学生,轻则训之,重则罚之,导致学生逆反心理。
逆反,有对抗性地对他进行对抗。这个老师一上课,产生头痛、心烦、气不顺、甚至要离开教室的心理:故意捣乱,气老师或干脆不听课,表示反抗。正是因为教师教育方法上的失误而导致的心理负担和压力,使学生朝着我们教育希望的方向发展。在这一环境中厌学者因为有敌意,因此有时也会导致不良后果,如负气离开、离校回家等。
6.不能抵抗诱惑。初中学生模仿能力很强,从众心理普遍存在,自我渴求且展现自我,但难以辩驳,无法抵御社会上的种种诱惑。为「展示」自己,追求虚荣,攀比,穿金戴银,谈时尚,崇尚服饰华丽,抽烟、喝酒、赌博,比「酷」,追星,只顾不说读书,把对学习的精神全部转移到了不正当的情趣上,缺乏高尚的人生情趣,这样的学生怎能有心机去学习?女生高某从进入中学时就表现出了对“美”的追求,每天注重衣着的打扮,为了一个“美”字,竟到商店里赊账购物,平时出入照相馆,学习一天不如一天,最后在父亲的怒骂下辍学回家。
另外,产生厌学心理现象的还有家庭变故、家庭经济拮据、同窗摩擦、早恋、自卑、自负、嫉妒、孤独、脆弱等心理偏差。
有鉴于此,作者认为,为防止和“矫正”学生的厌学心理,家庭和社会应积极配合学校工作,同时学校也要加强自身的教育能力,注重心理教育课程的设置,多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增强学生自信,培养学生高尚的人生情趣。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实施素质教育,让中学生一路走好,用良好的心态,积极主动地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使其成为真正的二十一世纪新成员。